「醫生,為啥我喝了黃芪水總是頭暈、心慌。」
王先生患有 心衰 多年,經常感覺 憋氣、氣短 ,特別是在夜間睡眠狀態下,經常會因此而憋醒,這個情況令他不堪其擾。
偶然的一次機會下,朋友告訴他 黃芪 具有補氣作用,讓他買一些 泡水喝 。喝了一段時間黃芪水后,王先生身上的氣短癥狀明顯得到了改善。
鄰居的蘇奶奶看到王爺爺最近整個人的狀態明顯變好了,去跟他取經的時候得知了黃芪這味中藥。
她想著自己近期也經常 乏力疲勞 ,多半也是氣虛鬧得,于是也去買了一些黃芪來補氣。但喝了一段時間黃芪水后,她的疲勞乏力癥狀不僅沒得到緩解,還出現了 頭暈心慌 的癥狀。
這讓蘇奶奶覺得奇怪,明明都是補氣,為什麼王先生喝了就有效果,自己卻出現了其他癥狀呢?去醫院檢查時,醫生告知她 黃芪水不能隨便喝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黃芪雖然具有補氣作用,但并非所有的氣都能補,王先生和蘇奶奶身上都出現了異常癥狀,但誘因卻完全不同。
王先生所出現的氣短癥狀是 心氣不足 引起,由于體內陽氣虛衰導致無法制成血脈運行所致。他飲用黃芪水, 是符合中醫的辯證原則的。
而蘇奶奶身上所出現的疲勞乏力癥狀,則是由于體虛引起,體虛又可分為氣虛、陽虛、陰虛、血虛多種,黃芪的作用是 補氣 ,對于氣虛人群而言可起到緩解效果。
但蘇奶奶身上的癥狀是因為 陰虛 所致,服用黃芪自然起不到緩解作用,且她還有 高血壓病史 ,大量飲用黃芪水,容易導致血壓突然升高,還會讓身體出現其他的不適癥狀。
黃芪是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一味中藥,不少人都有喝黃芪水的習慣。
黃芪在我國有十分悠久的歷史,藥用記載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性甘、微溫,是個很好的補氣藥材,可入脾經,治療因脾虛而引起的一系列胃腸道不適癥狀,包括食欲不振、胃部脹滿以及形體消瘦等,是補中益氣的佳品。
除了補氣外,藥典記載,黃芪的作用還有不少。
固表止汗: 《究原方》中指出,黃芪與白術、防風共同使用,對于肺氣不足、惡風以及易受風邪的人群,可起到不錯的緩解效果。
利尿消腫: 《金匱要略》內有關于黃芪可利尿消腫的相關記載,文中指出黃芪善于補脾氣,也可以用于脾氣虛、水濕運化失常、小便不利以及四肢浮腫的治療,如若可與白術、茯苓、防己等中藥相配伍,可起到更好的效果。
益衛固表: 《靈柩》內指出「黃耆既補三焦,實衛氣……脾胃一虛,肺氣先絕,必用黃耆溫分肉,益皮毛,實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氣而補三焦。」脾主肌肉,肺主皮毛,黃芪具有很好的益衛固表作用,針對一些氣虛人群,可配合白術、防風共同使用。
生津養血: 《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指出,黃芪與當歸、赤芍、桃仁以及黃花等藥物相配合,可治療乏力、口渴等癥狀,具有生津養血的作用。
既然黃芪的功效有這麼多,那黃芪是否能長期使用呢?跟隨小妙一起來具體了解這個問題。
一般不建議長期服用黃芪,長期、大量的使用黃芪會讓身體 上火 ,繼而誘發面紅、睡眠質量下降、失眠、咽痛以及血壓升高等副作用。
在使用黃芪泡水時,要注意每次的用量,一般建議每日的食用量不超過 15g ,最好分多次飲用。避免一次性攝入過量黃芪而讓身體出現明顯的副作用。如若需要服用15g以上的黃芪,需要由專業醫生指導。
另外,一些人日常食用黃芪是用來 煮粥、燉湯 ,這種情況下可以適當增加黃芪的用量,但也要注意不能貪多,保持在 50g以下 的用量為宜。如若發現在食用黃芪的過程中,身體出現了不適癥狀,要及時停藥并就醫治療。
湖北省中醫院馮毅醫師提醒: 黃芪雖好,也要辨證用藥,健康人群,不要亂用,服藥劑量需專業醫生根據患者 年齡、體質、身體狀態因人而定 。
黃芪適用于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脾氣虛的人群使用,但對于對于這幾類人群而言,建議你最好不要喝黃芪。
1.感冒發熱患者
黃芪是個溫性的中藥,本身發熱感冒的人群,飲用黃芪容易導致身體的熱證加重,影響病情的恢復。
2.經期女性
黃芪具有益氣活血、補氣升陽的作用,女性在經期的時候和黃芪水,容易導致體內氣血紊亂,繼而影響到正常的月經運行。
3.腎陰虛、濕熱人群
對于腎陰虛以及濕熱的人群而言,黃芪屬于不對癥的中藥,在飲用后不僅不能緩解自身的不適癥狀,還會加重癥狀。
4.孕婦
妊娠期的女性服用黃芪可能會導致滑胎發生,還會增加染色體畸形、細胞微核率發生的風險上升,建議女性在妊娠期不要碰黃芪。
黃芪作為日常很常用的中藥之一,在使用前一定不要盲目跟風,建議由專業的醫生指導進行,避免藥不對癥影響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