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大爺泡腳后竟然慘遭截肢,這是怎麼回事?
李大爺在1年前被查出罹患 糖尿病 ,醫生建議他在吃藥的同時要改善不良的飲食習慣,煙酒也要及時戒掉。
但李大爺把醫生的話當成了耳旁風,回去后依舊保持著一貫的生活模式, 每天煙酒不忌 。他本身牙口不太好,日常不愿意吃一些難嚼的東西,一日三餐基本上就是 白粥和面條 。
最近天氣逐漸變冷,李大爺習慣每天泡腳助眠,但每次泡腳時,他都感覺溫度不夠,喜歡用非常熱的水泡腳。
某天他照例泡腳完,發現自己的腳上被燙出了 好幾個水泡 ,但沒有過度的疼痛感,他也沒有當回事,隨便拿了點藥敷上就沒再理會。
沒想到一段時間后,他腳上的水泡 逐漸潰爛膿腫 ,整個足部散發出異常的惡臭味。家人趕緊帶著他去醫院就診,經診斷李大爺是患上了 糖尿病足, 由于耽誤的時間過久,只能將局部壞死的組織進行截肢。
如若在查出糖尿病后,李大爺可以遵醫囑復查,改變生活習慣的話,一切也不至于發展至此。對此李大爺悔不當初,但一切為時已晚。
國際糖尿病聯盟發布的2021糖尿病數據顯示,全球范圍內20~79歲的人群中, 罹患糖尿病的患者總數約有5.37億。 每2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一名未確診,總數有2.4億。全球范圍內約有670萬人死于糖尿病。
中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名譽主任滕衛平教授領銜進行的國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的最新全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在 《英國醫學雜志》 上發表,該研究在2015~2017年間抽樣調查了我國31個省級性證據7.5萬余名居民的糖尿病患病數據。
通過分析后發現,確診糖尿病的患者有9772人,其中有5308人為新確診人群。換言之, 有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在參與調查前是不知情的 。除了確診的患者外,糖調節受損(糖尿病前期)的人群高達27230人。
換算一下,我國居民糖尿病的患病率為12.8%,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為35.2%,相當于我國有將近一半的成年人存在血糖異常的問題,
糖尿病作為一種十分高發的病癥,在確診后患者需要控制自己的飲食,這四種升糖指數高的食物,要多加注意,盡量少吃。
軟爛的白粥: 白粥的升糖指數(GI)在70以上,煮制的越軟爛的升糖指數越高。因為白粥烹飪的時間越久,大米內的淀粉會被分解成短鏈碳水化合物,更容易被身體消化吸收,導致餐后血糖急劇上升。糖尿病患者要喝白粥的話,最好加上燕麥、粗糧、豆類等,可降低其GI值。
馬鈴薯: 馬鈴薯的GI值在82~87之間,其主要成分為淀粉,在進入體內轉換成脂肪前會被糖化,繼而變成葡萄糖,導致血糖上升。建議糖尿病患者攝入馬鈴薯的時候,要適當減少主食的攝入量。
薏仁: 薏仁的GI值在80左右,高壓熬煮的GI值更是直逼90,對于本身血糖高的人群而言,薏仁不適合經常性食用,每次攝入的量保持在100g以下為宜。
南瓜: 南瓜的GI值為75,屬于高升糖指數的食物。特別是把南瓜切塊煮粥時,升糖指數會更高。對于需要控糖的人群而言,選擇南瓜最好以嫩的為主,每次攝入量保持在100g以下,同時減少主食攝入。
很多人血糖升高卻不自知,這很可能是因為忽略了身上所出現的不適癥狀,當發現身體有這四個癥狀,一定要警惕。
多食: 身體攝入能量主要是通過飲食,糖尿病患者由于體內胰島素缺乏以及功能性障礙,導致身體無法利用葡萄糖,這樣一來身體就無法獲取充足的能量。身體想要維持正常運轉,只能刺激攝食中樞,讓身體產生饑餓感,日常進食量會明顯增加。
多飲: 血糖升高會導致患者體內的滲透壓上升,繼而出現滲透性利尿,排尿量會異常增加。排尿量增加后,會讓患者感覺到明顯的口干、口渴。且糖分代謝異常也會讓機體處于缺水狀態下,也會增加飲水量。
多尿: 血糖高的患者尿糖呈陽性,會刺激到身體大量的排尿,日常會有明顯的排尿增加表現。
體重減少: 雖說日常的進食量增加了,但患者的體重卻會逐漸減輕。這是因為患者無法正常吸收利用食物內的葡萄糖,體內的細胞沒有充足的養分,只能通過消耗脂肪來供能所致。
除了上述的癥狀外,糖尿病還會引起患者出現視物模糊、皮膚瘙癢等癥狀出現,日常要多注意觀察,發現異常及時就醫。
事實上,糖尿病的發生并非必然,在日常從細節上去做出改變,對于預防糖尿病有很大的幫助。
1.飲食預防
日常主食要粗細糧搭配,其中粗糧占比需達到1/3。蔬菜和水果要盡量多吃,蔬菜每日攝入量保持在500g左右,水果則保持在250g左右,其中蔬菜要以深色的為主。魚禽類、肉類攝入類保持適當即可,奶類、豆類食品要保證每日都有。
2.運動預防
運動對于預防糖尿病也有很大的幫助,規律的進行運動可以幫助降血糖、增加胰島素敏感性以及改善體質等。建議每周運動時間保持在150分鐘左右,注意要長期堅持。
3.知識預防
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糖尿病的相關知識,了解可能會出現的癥狀,以便身體出現異常后及時就醫。
4.藥物預防
在必要時,可以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規律的用藥,將身體的血壓、血脂水平維持穩定,預防糖尿病發生。
糖尿病的發病人群逐漸趨于年輕化,這是全社會都應該引起重視的問題,當糖尿病來「敲門」時,身體會發出一些警報信號,日常要留意異常表現,同時要提高疾病意識,做好預防工作。